[馬來西亞檳城] 水上聚落:世界文化遺產 姓氏橋(Clan Jetties) 城市祕境與百年寺廟!
姓氏橋位於檳城州喬治市,地處檳島東北側的海岸聚落,
其以多座從陸地延伸至水上的木造橋樑聞名,並依照不同的姓氏與宗親,
形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華人社區,擁有各自的風格與文化,
充分展現出檳城的特色與歷史底蘊,現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牧笛於2025年2月下旬時,在新馬四日行中,造訪了這座擁有深厚歷史的城市,
由於在台灣遇過太多來自於這座城市的朋友,所以就決定趁著研討會的空檔,前來這邊走走,
感受一下當地的華人文化,並觀察彼此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之處,
當然最開心的還是能直接使用華語啦,要講福建話跟客家話也行,雖然有些不同但應該可以吧?
那麼,就趕快來看看在姓氏橋與檳城街頭的閒逛紀錄吧!
在旅館享用完豐盛的早餐之後,首先今天的第一個景點,就是檳城的古城區,
雖然來到這裡已經第二天了,但對於炎熱的天氣還是有點不太適應,
二月的檳城還是像夏天一樣,記得這時台北才15度而已,從毛衣一下變短袖覺得神奇。
只要隨手一拍,就很有老街的感覺,
大門上方的堂號更是有親切感,畢竟人在異鄉,見到熟悉的文字總是會相當開心,
我也好奇查了一下南陽堂指的到底是哪,發現原來在河南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附近還有許多文青咖啡廳或商店,隱身在歷史久遠的老宅當中,
喜愛文藝氣息的人一定超愛這裡,幾乎幾步路就一間,而且每間感覺都很有故事。
天后宮,對台灣以及閩粵沿海居民都很熟悉的廟宇,
建立於1865年,主祀神為天上聖母,亦供奉關帝、福德正神、哪吒、釋迦摩尼等等神明,
現建築為1895年重建,據傳大多數的建築材料,都是從海南跨海運送過來的,
其也以檳城海南會館之名運作,作為當地華人互助與聯繫情感的聚會場所之一。
觀音亭,檳城最古老的中式廟宇,建立於1728年,
原本是以媽祖為主要祭祀神明,但後來華南移民到來帶入觀音信仰之後,
便在1800年改為供奉觀世音菩薩,同時也作為廣東與閩南等等華人勢力的調停地場所,
後來各華人族群穩定之後,才又逐漸回歸原本的信仰中心,成為當地華人寄託心靈的重要廟宇。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是很喜歡這座廟宇,大概是鐵門之類的設施太多嗎?
整個都圍起來了,感覺很不好讓人親近,
而且這附近奇怪的阿伯好像很多,總覺得氣氛有點微妙(?)
大伯公街福德祠,看名稱就知道主祀福德正神,也就是俗稱的土地公,
類似的廟宇在這一帶還很多,且幾乎都是台灣常見的類型,
可能跟早年移民的祖籍有關,大多都是從福建或是廣東遷移過來,跟台灣有點相似,
所以才會見到這麼多熟悉的廟宇,感覺信仰在這邊可以無縫接軌。
娘惹博物館,官方旅遊網站的稱呼為檳城僑生博物館,
其由土生華人的宅邸改建而成,介紹峇峇娘惹的文化,也就是華人與當地原住民通婚的後代,
當中峇峇(Baba)指的是男性,娘惹(Nyonya)指的則是女性,
經常會合在一起共同解釋,但同樣的是他們的日常生活,已有濃厚的馬來人影子。
至於值不值得進去這個就見仁見智了,這邊真的是超級熱門的景點,
幾乎所有初來乍到檳城的旅客,都會來這邊晃一遭,
我看網路評論說展示物不少,但沒有足夠的解說告示,讓人走完後還是一頭霧水,
想了一下後還是決定不進去了,把門票錢留到後面再使用。
一棟看起來很有歷史的建築,超多看起來很潮的人在這邊拍照,尤其是穆斯林的遊客,
這邊是有拍過什麼電視劇嗎,還是曾經有哪些名人來過?
我看裡面好像是個共享辦公空間,查了一下發現設備蠻不錯的,還提供會議室跟茶水服務,
然後以前曾是檳城最高的建築物,於1930年完工啟用,剛好經歷了檳城最輝煌的年代,
所以在歷史上還真的有其代表性,應該也算是檳城的地標之一。
舊關仔角鐘樓,於1902年完工,作為紀念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年之用,
其風格屬於摩爾式建築,融合了伊斯蘭與基督教的建築特色,擁有許多馬蹄形的拱門與鐘乳形的裝飾,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當時的馬來亞為英國屬地,因此這座鐘樓也遭到了日軍的轟炸,
所以呈現微微的傾斜狀,但沒注意好像看不太出來,我是寫這篇網誌時才知道的哈
而說到檳城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到19世紀末華人的移民歷史,尤其是岸邊以姓氏分群的水上聚落,
當時因為有許多華人都從事貿易業或漁業,為了方便工作,因此就在海岸搭建了許多建築,
並以木橋連接彼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特殊的社群文化。
這也是自己檳城行最期待的部分,聽說各個木橋都有不同的特色,
本次就依序走訪了幾個比較大的聚落,分別為姓周橋、姓陳橋、姓李橋、十姓橋、姓楊橋等,
另外還有兩座沒走訪的,為姓王橋與姓林橋,由於好熱有點受不了就先略過了(抱歉
首先是姓周橋,其為這幾座橋樑中最熱鬧的,遊客人數最多,
可能因為店家數也最多吧,不知道是哪個先哪個後,總之這是人氣最高的橋樑。
若以戶數來計算的話,姓周橋也是規模最大的橋樑,約有75戶在這邊生活,
運用木造材料搭建在潮間帶的泥地上,並緊密排列在一起,同時也有商家穿插在其中。
但也因為這種觀光與住商混合的環境,感覺在此地居住的居民很常被打擾,
有不少家戶都會貼上禁止拍照的標語,希望遊客不要窺探他們的隱私,某方面來說還蠻可憐,
不過我確實很想了解這種水上住宅的內部環境,想知道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或許政府可以考慮買個沒人住的老宅,然後開放給遊客觀光,甚至弄個博物館之類的。
膠筏或舢舨直接就停泊在旁邊,該不會有居民每天開船通勤吧,感覺超酷!
在尾端有間感天宮,香火相當鼎盛,主祀玄天上帝,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八會舉辦拜天公,儀式之盛大堪比祭典,
有不少遊客會在這邊拍攝網美照,或是在一旁的咖啡廳小憩一下,感受漁港的生活氣息。
橋樑對面的城市為北海(Butterworth),是檳城州威北縣的主要城市,
可透過檳城渡輪或檳威大橋,與現在所處的檳島往來,
亦可透過鐵路通往吉隆坡等西馬各大城市,為檳城最主要的交通樞紐。
其實光是這樣望過去,就能了解北海跟喬治市的差異,
跟這邊滿滿的歷史味不同,北海是個非常現代化的地方,並擁有工業的生產動力,
看著那邊的高樓大廈應該就略知一二,就像站在上海外灘往東方明珠看一樣。
姓周橋逛完了,人多的地方總是讓人有點煩躁,
不過接著這條「姓陳橋」,可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地方了,
喜愛遠離喧囂的人一定要來走這條,喜愛冒險的人也一定要來嘗試看看。
「出入橋內不准騎腳踏車及摩多西卡」
摩多西卡聽起來超可愛的,原來檳城這邊是這樣叫,這算直接英翻中嗎?
至於為什麼陳的英文叫「Tan」,而非兩岸普遍的「Chen」,這個就跟福建話有關了,
其與台灣閩南語相近,唸唸看就知道為什麼叫Tan啦~
姓陳橋建於1912年,大多來自福建閩南的沿海鄉村,跟台灣的移民背景有些相似之處,
不過在多年的演變之下,目前僅剩12戶在此地居住,因此看起來比較蕭瑟一些。
然後在退潮時段的現在,說實在不...怎麼好看,
泥灘地都露了出來,尤其那綠綠的混濁物看起來超髒,
儘管那只是藻類,但混在一起完全不會想接近,連走在木橋上都會不自覺地偏向一邊。
但只要撐過前半部的話,後面就很精彩了!
緩緩爬上岸邊的浪潮,搭配著輕柔的潺潺水聲,
這幅平靜而悠閒的風景,令人心曠神怡,檳城的chill就該是這個樣子。
不過如果要再前進的話,可就要一些膽量了,
由於木橋並不寬,兩側又無護欄,稍微一恍神就會落入海浪當中,
似乎有不少遊客都會在這邊停下腳步,或是有默契地等待前方的遊客回頭,
橋面清空後才會往前邁進,少有人會在橋樑之間交會。
其實我也猶豫了一陣子,但看前面幾位遊客都順利往返之後,我便鼓起勇氣踏出腳步,
走了一小段之後,覺得也沒想像中這麼恐怖啦,而且木板還算穩固,
只是行走時建議小東西或手機要收好,別拿在手上,不然手滑掉到海裡還真的拿不回來。
左側就是剛才的姓周橋,揮揮手打招呼~
右側黃色的宮殿為玄母殿,後方則是Macallum Street一帶的住宅與商場。
延伸入海的木板橋樑,面對著對岸的高樓大廈,有種傳統與現代的衝擊,
此景也是姓陳橋最知名的拍攝點,可以輕鬆拍出城市的滄桑,或是海洋的壯闊。
話說依據網路上的資料,大家都說姓陳橋是姓氏橋中最長的一座,這應該沒有問題,
可是說有500公尺長,這個我就不太相信了,用Google地圖量也才240公尺,
說是誤差但也太大了吧,不知道500公尺是從哪邊開始算的,是從以前的陸地位置嗎?
站在尾端往回望,中間有一座小媽祖廟,祈求家戶平安與航行安全,
這邊的幾座橋樑似乎許多都有信仰的元素在裡面,感覺有點像是社區與宗親的守護神,
就跟台灣的社區或村莊一定會有一座信仰中心一樣,是居民們的精神寄託。
下一座是姓李橋,住宅數有24戶,個人認為這是姓氏橋中最整齊的一座,
乾淨整潔且有小造景,且以橫向為主的木板也更加寬敞。
不過之所以這麼整齊,這個就跟姓李橋的興建年代有關了,
其原先是在渡輪碼頭的位置,但因為碼頭擴建的關係,於1965年被迫遷移至此地,
因此相較之下,姓李橋算是較後期才形成的聚落,
所以在規劃上又更偏向於現代思維,進而使這裡的橋屋風格符合現在的住宅樣貌。
橋居然有分支耶,可以通往隔壁的小淺灘,不知道是做什麼的。
尾端同樣有一些姓陳橋延伸入海的氛圍,不過因為燈籠的關係,又多了一些中國風,
有不一樣的元素在,或許也融合了各個宗親的特色。
整體來說姓李橋偏短,但是能看出宗親彼此的緊密連結,而且很有規範,
如果要為每座橋下一個頭銜,姓李橋一定是模範橋樑,
若未來其它姓氏橋要改建的話,或許可以朝這個方向參考,真的是個不錯的社區。
另外身為遊客的我們,有一點可能要稍微注意一下,
記得別打擾到居民的生活,尤其是大聲喧嘩及前面提到的隨意拍照,
雖然姓陳橋跟姓李橋有開放觀光,但本質上跟姓周橋非常不同,是非常單純的生活環境,
沒有商業設施,就像一般住宅區內的巷子一樣,所以務必要保持安靜並注重隱私。
然後是十姓橋,由於它在1960年才建立,因此又被稱為「新橋」,
其為不同姓氏的人聚在一起的社區,包含王、林、周、陳、李、楊、郭、黃、盧、杜等,
目前大約有20戶住宅,部分居民是從其它姓氏橋搬遷而來。
由於宗族的來源都不太一樣,因此該橋並沒有像前面的姓氏橋一樣有設置宗祠或廟宇,
偏向華人移民後期的特色,各個族群彼此融合並互相協助。
這邊跟姓李橋都是較晚建立的聚落,所以同樣比較整齊,
雖然寬度可能不及姓李橋,但現代化的程度則是平分秋色,這裡甚至還略勝一籌,
不像姓李橋依舊偏向樸素風格,某方面來說還蠻像台灣的小巷弄。
但退潮後還是略顯髒亂,不過這好像也是沒辦法的事,
就只能儘量減少生活廢棄物,同時集中處理,
不過我聽說目前部分橋屋好像有做污水接管了,之前查當地的新聞好像有看到,
不然早期大多都是直接下海,連廚房、廁所等都是這樣,這也導致部分橋段的味道比較不好聞,
現在應該有比較改善了,至少這次沒怎麼聞到怪味。
尾端有個觀闊的平台,可以當作停車場使用,
而且還擺了張面海的小搖椅,頗具生活情調,感覺也蠻不錯的。
最後是姓楊橋,入口比較隱密,要稍微走進去一點才能看到,
其建於19世紀末期,居民大多來自於福建漳州海澄縣(現龍海區),住宅數僅有15戶,
在早期時住宅原本沒這麼少,但因為二戰時遭到砲火波及,導致部分居民後來未能返回定居。
在住宅的部分,個人認為風格類似於姓陳橋,都是靜謐而狹窄,
但很明顯能見到居民的日常軌跡,應該是最貼近居民生活的一座橋樑。
聽說若要拍攝晨昏風景的話,由於橋的彎曲及角度,姓楊橋是最適合的一座,
現在正午又陰天可能看不出來,不過網路上去搜一下,很容易就能看到超漂亮的美照。
而姓楊橋也是現存姓氏橋中最南邊的一座,若往北方望去,可以見到剛才所經過的橋樑,
有種回望足跡的感覺,亦能回味一下各座橋樑的特色。
依序逛完橋樑之後,肚子也餓了,接著就到對面的餐館享用午餐吧!
至於姓王橋與姓林橋,就期待下次來檳城時再造訪囉~
最後結尾來個彩蛋,這間姓李橋對面的餐廳老品,老闆有來過台灣留學唷,
當時我們用閩南語問問題,結果老闆直接就問我們是不是從台灣過來的,口音很像,
如果不知道吃什麼的話可以去這間,餐點不錯老闆也很好聊,小小推薦一下哈
姓氏橋(Clan Jetties)
位置:檳城州喬治市
交通方式:可搭乘Central Area Transit(CAT)免費公車,至Pengkalan Weld(海墘)下車即可抵達。
注意事項:大多橋樑無設置護欄,行走時務必注意安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