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縣] 在霧雨裡的溫暖交織(下):備中松山城(Bitchū Matsuyama Castle)

備中松山城位於岡山縣高梁市,是一座位於山丘稜線的城池,
由於地勢以及自然氣候的關係,在秋季與冬季時,
經常能見到凌駕在雲霧之上的景象,有著「天空之城」的美稱,
因而吸引了許多遊客,邁著步伐前來探訪。

牧笛在今年的1月上旬時,安排了一趟岡山與山陰地區的行程,
在探索完高梁市內的歷史建築群後,繼續頂著雨勢,準備徒步登上備中松山城
結果在路途之中,遇到了超級好心的本地人,
除大幅縮短了行走時間外,在交談的過程中,對方的貼心叮嚀,也讓自己非常感動,
真的是個難得的旅行體驗,同時也留下了非常難忘的回憶。

以下就是備中松山城的簡短遊記囉~

接續高梁市內的散步行程(遊記請點我),繼續步行前往備中松山城。

街道旁的備中松山城御根小屋復原模擬圖,試圖還原舊時城主日常起居之處
其位置就在看板的後面,位於備中松山城的山腳處,約為岡山縣高梁高等學校的範圍,
現在仍存有大面積的石垣遺跡,能觀察到當時寬廣的築城規模。

由於古時並無接駁車輛,因此城主由此地登城時,想必一定非常辛苦吧,
不過這也是設置御根小屋的原因之一,登城實在不方便,能在山下處理些事務多好。

備中松山城附近的山徑,也被納入了中國自然步道當中,
其為日本中國地區(山口、島根、鳥取、岡山、廣島)所整合的步道系統,
每段約10~50km不等,總長則超過2300km,
主要之目的為推廣鄉土文化,並讓民眾走進大自然,深度感受地方的美。

而此段的重點為前篇經過的城下町、不遠處的方谷林公園、以及即將要前往的備中松山城,
除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外,也有相當動人的自然美景,完全符合其宗旨。

走著走著,發現了公車站牌「松山城登山口」,高梁市循環公車會在此停靠。

不過因為今天是星期日,當時公車剛好只有「土日祝運休」和「土曜日運行」兩種,
星期日完全沒有公車,只能花費點力氣從市區走過來,
但現在好像改成有每日運行的班次了,可以至備北巴士的網站查詢。

站牌後方同時也為山田方谷先生的家塾遺址,原初建築於1838年所建造,
其曾在此地教授知識,並孕育出許多人才。

繼續前行,道路明顯變得狹窄許多,兩側的山頭也逐漸向溪谷靠攏。

即將抵達備中松山城的登山口,指標蠻詳細的,也有種望梅止渴的效果。

若要完全實踐徒步登城,可以由此上山,
約900m接到接駁車到達的ふいご峠,再700m則能抵達備中松山城,總合約1.6km

在登山口來回踱步了一陣子,最後還是決定前往城見橋公園的接駁車處,
搭乘接駁車前往ふいご峠,覺得在雨中走那段路應該有點危險。

...

背著行李繼續行走,距離目的地還有1km,
雖然身上穿的衣服皆能防水,但卻抵擋不了如針扎般打在臉上的雨水,
要一直將水撥開,讓視線更為清楚,持續重複幾次實在有點惱人,
真希望後方即將路過的車輛能停下來讓我搭個便車.....咦咦咦?真的停下來了!?

「你好~請問你要去哪裡呀?」一台白色小廂型車的車窗緩緩地降了下來,出聲的是位中年女士。
「嗯...備中松山城。」
「是這樣呀!我剛好順路,要不要順便載你去呢?」說話的同時,她就將車門的鎖解開了。
「ㄟ?真的嗎?」直接命中我內心的目標呀!
「不過沒關係,我自己用走的就好,謝謝!」其實超想上車的,但總是要推託個幾次。
「沒問題嗎?外面雨這麼大不好走,還是載你一程吧?」
「呃...那就謝謝了!」既然人家都這麼說了,那就順著人家的意吧!內心正在竊笑。

將背包上的雨水抖落後,將背包改掛在前胸,有點彆扭地坐進車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地人的關係,車其實開得蠻快的,趕緊抓住窗戶上方的扶手。

「你從哪邊過來的呢?」原本正在注視著前方路況的臉,稍微偏向了我,開啟了對話。
 「台灣。」
「哦~從那麼遠的地方呀!感謝你特地來這邊玩。」感謝我來這邊玩,我害羞地臉都紅了。
「我在備中松山城工作,等等10點要上班呢!」原來是工作人員。
「這段路有點遠呢,要走的話應該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今天又下雨。」
「嗯...真的有點距離呢,真的太感謝您了。」確實比想像中遠。
「不會不會~歡迎來日本玩,希望您繼續享受這邊的一切吧!」她微笑地對我說著,隨後便繼續專心地開車。

隨後又稍微小聊了一下行程,她也稍微介紹了一下當地的環境,
不難在交談的過程當中,發現她對在地鄉土的感情,也能體會到當地人的熱情,
這次有來高梁爬山,真的是太好了。

好心工作人員的背影。

原本只載到城見橋公園巴士接駁車處,但後來只見她拿了通行證後,
再度邀請我上車,便開向園區專用道路,直接載我到ふいご峠,
沿途雲霧瀰漫,伴隨著高亢的引擎聲,好像乘坐著雲霄飛車穿梭一樣,相當刺激。

下車後,她親自帶我到登山口,細心地向我講解山徑分歧點以及接駁車的利用方式,
最後還不忘提醒我天雨路滑小心,實在令人相當感動,不知該怎麼感謝呀!

再次向她道謝後,便轉身前往登山口,走進在森林中的山徑,
路口處的竹杖若有需求,可以自行取用。

步道系統的簡介圖,最底層的是剛剛經過的御根小屋跡,
鄰近於ふいご峠的是下太鼓丸跡,是這座臥牛山的前山山頂,標高約320m
而本次的目的地,則為步道中段的小松山城跡,也就是一般稱呼的備中松山城所在地,

離此地還要爬升約110m,並不算太辛苦,再加把勁就到了!

進入登山口後,不久便會來到山徑的岔路口,
左側是通往山腳的登城口,而右側則可以通往備中松山城。

選擇右側的山徑後,一路緩坡慢慢爬升,
雖然下著雨,但良好的步道地面與護欄設計,仍舊使得路徑相當安全,
只有不時從樹梢滴落的水珠,會稍微擾亂些走路的節奏。

很有趣的是,在路旁會有著各式各樣的「登城心得」,描述城主的各種心境,
如希望遊客不要亂丟垃圾,請帶走再妥善處理等等。

隨著高度的提升,視野稍微開闊了些,顯現出雲霧繚繞的千山萬壑。

再度與城區專用道交錯,似乎也有不少人從ふいご峠走車道上來。

繼續向上爬升,越接近備中松山城,坡度就越來越陡,
不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連綿不斷的階梯。

另外可能最近低頭族有增加的趨勢,階梯旁特地設了告示牌,而且到處都能看見,
登山時務必注意安全,別邊爬山邊使用手機呀。

爬到了中太鼓櫓跡,為原城重要的戰略防禦據點,具有擊退進犯敵人之功能,
同時也為鼓聲聯絡的中繼站,傳遞御根小屋與天守閣之間的訊息。

因此在沒有無線電與電話的年代,
和視覺的火炬及狼煙相同,鼓聲也是傳達資訊的一種方式。

滿是雨水的長椅,儘管美景當前,但絲毫不會想在此稍作歇息。

中太鼓櫓跡的解說牌,一旦有偵測到人的動靜,就會開始播放導覽,
印象中好像還有聽到英文,設想也蠻周到的。

解說牌除了說明下太鼓及中太鼓的地理位置與戰略要素外,
也特別提及了備中松山城所位在的「臥牛山」,原本名稱為「松山」,
直到江戶時期,因為山勢類似於牛伏臥的姿勢,
稱為「老牛伏草山」,進而演變成現今的「臥牛山」。

而這座山還分為四個頂峰,並連綿向上,最高處為480m
除上述所提及之「前山」(下太鼓)、「小松山」(備中松山城)之外,
後續海拔更高的「天神之丸」(天神社)、及「大松山」(臥牛山主峰),皆為步道的途經之地。

中太鼓櫓跡其實分成兩段,上段才為史蹟所指定的地方,
古時繪圖所記載的防禦設施,就被設於此地的南端,自己認為可能在前方的石垣處。

踏上櫓跡,現在為一座小觀景平台,
扶手可能是最近幾一兩年所設置的,看Google街景時似乎還沒有此設施。

再向前一步,發現視野確實不錯,
位於半山腰的制高點,能有效觀察入侵之敵人,並下達戰術指令,
而不戰爭時,欣賞山川美景應該也足夠享受的了。

後段的行程比較艱苦些,咬緊牙關撐過去吧!

不過偶爾,也並非持續陡上,還是會給予些喘息的機會。

逐漸走入雲霧當中,林木也顯得更為高挺。

終於見到了備中松山城,但如此飄渺的模樣只能令我苦笑,
微風一吹,還能見到空氣中的小水珠隨之飄散。

在森林中迂迴了許久,長途跋涉來到山稜上,
突然冒出一座雄偉的城池,有種見到馬丘比丘的感覺,
此地形似乎需要克服很多運輸及建造技術的困難,使我不禁讚嘆起前人的智慧及能力。

NHK大河劇《真田丸》的片頭,其場景就為備中松山城,因此這也是個聖地巡禮呢!
雖然自己並沒有看過,但主演為堺雅人,想必應當不錯吧。

穿越大手御門後,爬上三平櫓,
從地面的石階與兩旁堆砌整齊的石垣,都能感受到古城的氣氛,
而空氣中似乎也能聞到一絲絲的莊嚴與肅殺,令人緊張,不敢在城內輕舉妄動。

來到了三之丸與足輕番所,為士兵們休息的地方,同時是眺望城跡的絕佳場所
順著地形層層堆疊的石牆基座,高聳入雲,彷彿是備中松山城的開胃菜。
讓人期待著隱藏在白紗後的天守閣,真吊人胃口。

階梯的間隔雖然很大,但每個梯面又有帶點些斜度,走起來其實有點費力。


四平櫓,城池同樣也設置了重重的防禦關卡,希望能拖延時間或有效擊潰敵人。

從大手御門進入後,已步行有一段距離,不知征服了多少層石垣,
但仍遲遲看不見天守閣,我已經汗流浹背了呀!

向下俯視剛剛仰望的地方,景色頓時變得迷你許多。

終於在二之丸,見到了天守閣的真面目,
ふいご峠開始算起,大約25~30分左右可以抵達,若沿途不停的話應該會更為迅速。

詳盡的備中松山城解說牌,旁邊也備有英文版本,同時會播送人聲導覽。

簡單來說,在西元1240年時,秋庭三郎重信在臥牛山的大松山建築了備中松山城,
因此原先的城池並非位於現在的小松山,而是臥牛山頂,
直至戰國時代的三村元親時,才完整擴張至小松山,而形成現今的城郭,
不久後則因1574年的備中兵亂,使得政權轉移,也將主城遷移至此地。

而在近代,由於明治時期的廢城令,讓備中松山城在1873年時走入了歷史,
至今許多建築及石垣都已毀壞,而大松山城更是幾近消失,
只留下如二重櫓、三之平櫓東土塀以及天守閣等等,於昭和時期納入重要文化財,
後續也將城跡的相關建物一併指定為史跡,並積極進行復舊工程,形成了現在的模樣。

空曠的二之丸廣場,地上滿是泥濘,下雨天的參訪人潮寥寥可數。

結果雪還是沒有落下來呢,明明空氣已經相當寒冷了,有點小失望,
事後去查高梁當天氣溫,最低4度、平均5.7度,要是再低一點點就好了呀。

原本自己是不太購票進入天守閣的,但努力了這麼久,放棄未免也太可惜了些,
還是買了張300日圓的入場券,決定細細品味天空之城的魅力。

現存的備中松山城天守閣,由1683年水谷勝宗所建造,有著黑簷與白牆的對比外觀,
雖然不大,但卻有種孤傲的隱士氣質。

備中松山城的資料室,同時也是史跡復原的完成建築,
看地圖似乎是六平櫓,隔壁則應該為本丸南御門及五平櫓。

內部主要講述平成年間的復原工事,如何從文獻中考究建築原型,
以及設計與建造過程,也有相關的文物展示。

待在這邊挺舒服的,除了能遮風避雨外,還有些椅子能坐下來休息,
自己在這邊花了一段時間整理行李,順便欣賞影片,
有點不想面對門外的淒風苦雨,從早上到現在淋了幾個小時,真的不是很舒服。

此地也有《真田丸》場景巡禮的說明,
每個畫面都用心地標示出來,對巡禮者相當友善,
話說這部當時到底有多紅呀?備中松山城感覺花了很多心力在介紹。

甩掉積在身上的雨水,踏上天守閣前的石階,準備進入城內。

進入後,要先脫掉鞋子並換上室內拖鞋,才可繼續參觀,
在門口有專用的鞋櫃可以放置,
不過由於玄關空間有點狹小,再加上下雨天,執行這些動作其實有些不方便。

爬上天守閣內的階梯,來到了建築體的中央,環視內部構造,
其為兩層兩階,有著廊下的設計,
結構則為木造梁柱支撐,樓板也使用了木頭材質,
而或許是展示品不多,整體看起來還算寬敞,感覺相當樸實。

室內相當通風,不過冬天也就和室外一樣寒冷了,
讓汗水蒸發更為迅速,讓我直打哆嗦。

室內暖爐,做為暖房工具來使用。

裝束之間,圍城時城主一家人的起居空間,若戰敗時則也會在這邊迎接死亡,
感覺是個相當嚴肅的房間,階梯踏起來格外沉重。

防禦的特殊機關,開口像魚鰓一樣,會從中落下石頭,防止敵人登上石垣。

關於天守閣構造的解說牌,有將側視圖及上視圖畫出來,並有顏色輔助對照,
可以清楚地瞭解天守閣的地形,以一樓來說,入口處低了一階,而裝束之間則稍微高了些。

當然也要順便介紹高梁市具有歷史特色的景點,
除了前篇與此篇介紹的之外,還有安正寺、藩校有終館跡、賴久寺、八重籬神社等等,
都在市區內,交通還算方便,看來高梁確實值得多停留一段時間。

經由狹窄的階梯,爬上備中松山城的二樓。

大家都很專心地閱讀著相關資訊,空間顯得特別安靜。

屋頂採用粗壯的木材支撐,並使用暖黃色的燈光來裝飾,很有懷舊的氣氛。

窗戶為連子窗的樣式,而為了使外頭不易觀察天守閣內的動靜,
因此將窗格做成內寬外窄的模樣,讓內部能清楚觀察周圍環境,但外部卻無法有效得知,
不論是隱私或是防禦方面,都是個很聰明的設計。

伸進窗格中欣賞窗外風景,環視各個從雲霧中蹦出的山頭,
自己就像個城主一樣,置身於空中視察治理區域。

不過大霧之時,防禦應該相當困難吧?難以預測敵人何時入侵,
看來傳遞鼓聲確實有其重要性,至少能提前做好準備。

山下什麼都看不見,等等的山徑一定非常刺激。

再度將鞋子穿上,離開天守閣。

其實同時參訪的遊客許多都撐著傘,自己是因為怕照相及穿越地形不方便而選擇不撐,
但從ふいご峠上來的路徑,感覺並不困難,是相當親民的路線,
是否下山考慮撐個傘呢?這樣聆聽聲音也比較清楚,行李也不會那麼濕。


八平櫓的遺址,就在天守閣旁邊而已。


而天守閣的後方,還有個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二重櫓,同樣屬於重要文化財。


從二重櫓回到本丸的小徑,有種繞過民居前往後院的味道,
若為尋常人家,小孩子一定很喜歡在這邊捉迷藏。


時間慢慢往中午推移,參訪備中松山城的人潮愈來越多,也讓我放下心來,
這樣山徑應該會安全許多,至少遇到麻煩有人可以協助。

最後再回望一次天守閣,並且把背包放在地上當成腳架,與天守閣合影留念。

離開前又遇到了剛剛載我上來的好心人士,看著她穿著備中松山城的衣服,
才發現她不只是工作人員,而且還是導覽人員呀!

微笑地打了個招呼後,詢問我登山過程順不順利,
看我辛苦地調整相機位置時,又特別上前幫忙,真的很貼心,
後來還將我介紹給其他團員認識,說從台灣自己一個人來玩的,有點害羞XD

向她道別後,自己便獨自往山下移動,天守閣又逐漸隱沒於白紗當中。

因為休息太久,身體已經涼掉了,趕緊把手套帶上保暖,
不然每按一次快門,都是一次折磨。

天氣又更差了,能見度明顯比來時朦朧。


下到了ふいご峠,原本想搭乘接駁車(運行時間),但當時覺得研究乘車方式有點麻煩,
看了下時間後,毅然決然地再次向山裡前進。

這次就不是往上走了,而是向下,
距離登城口還有900m,衝呀!

原本一開始路況還算不錯,但沒一陣子就看不到明顯的階梯了。

而且對腿短的我來說,步道落差並不小,走起來有點吃力,
腳都蹲到底了,另外一隻伸長的腳還只能勉強碰到地,
若著地點不恰當還會滑個幾公分,真的是步步為營,要相當小心。

大石良雄腰掛岩,據說其曾在這邊歇息,因此這條山徑與古人走的路是同一條嗎?

這邊有個小故事,話說1693年(元祿6年)時,備中松山城原為水谷家所有,
但相當不幸的,其後代子嗣相繼離世,造成無人傳位的狀況,
後來於1694年時,播州赤穂的藩主淺野長矩便前來接收,
但水谷家的家臣抵死不從,準備進行抗戰,此時就由淺野家的家臣大石良雄居中協調,
最後成功說服了水谷家,順利接收及交接,解決了無城主的窘境。

除此之外,大石良雄還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忠臣,詳細請參閱「元祿赤穗事件」,
此為江戶時代相當著名的復仇歷史,
其忠義之舉動充分地表現了日本的民族性格,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

積滿落葉的步道雖然柔軟,但加上雨水後,真的很難踩穩,
而中段的山徑又越來越狹窄,為避免掉落山谷,還是謹慎為上。

不過中途仍舊見到有個男生如履平地般地從我身旁經過,
速度之快讓我無法追上,沒幾下就看不見背影,所以是我不習慣這種路面嗎?

在霧雨森林中繞來繞去的,整段行程就只遇到剛剛的那位男生,
果然這種天氣,搭接駁車才是最好的選擇。

山中突然出現個涼亭,似乎是個避雨兼整理行李的好地方,趕緊前去探查。

不過內部居然是這樣...怎麼突然增添了些恐怖的氣氛。

若不論步道溼滑難行,途中的自然風景,依然蠻值得細細品味的。

終於脫離了霧氣,視野瞬間變得明亮許多。

據說臥牛山有猿猴棲息在此,不過此行並沒有發現,
但這樣也好,萬一真的碰上還不知道該怎麼應付。

平整的路面又出現了!

終於抵達登山口,張開雙手迎接出口處的光芒。

查看手機時間,發現也只花了不到20分鐘,
若加上從備中松山城下ふいご峠的時間,全程下山只需40分鐘左右
表示當初或許也可以從這邊攀登,
不過這樣就遇不到熱心的導覽人員了,真難取捨(笑),
但這種經驗可遇不可求,再次感謝高梁市的廣大友善居民。

備中松山城的登城口,沒下雨的話確實是條不錯的路線,
沿途綠蔭多,夏季時應該相當涼爽,也有變化多端的樹木姿態可觀察。

久違的市區。

 離開時的心境與來時完全不同,當時是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情,
但當旅途圓滿達成後,又會得到一種滿足的情緒,帶著笑容發出幸福的讚嘆聲。

再次經過石火矢町,將手套收進背包,順便解決生理需求。

路旁所捕捉到的381系特急やくも,由出雲市開往岡山,12:05從備中高梁站發車。

國鐵時代的車型雖然老舊,不過內裝仍然相當新穎,
相關的搭乘體驗在上篇可以了解唷!

正巧遇到離開學校的學生,無畏寒風的短裙令人敬佩。

開往新見的213系電車,距今也有超過25年的歷史。

回到車站附近,路過了一間台灣料理店「天福」,原本想試試味道,可惜時間不太足夠,
最後只能到隔壁的便利商店買了些飯糰,當作午餐享用。

後來去食べログ看了菜色的照片,覺得與印象中的台灣料理不太一樣,
與其說台灣料理,好像也沒台灣的特色,中華料理比較實際,而且背後好像還有些八卦?

最後搭上特急,前往下個目的地「出雲市」。

 
備中松山城(Bitchū Matsuyama Castle)
地址:岡山県高梁市内山下1
官方相關網址:http://www.city.takahashi.okayama.jp/soshiki/9/shiro4240131.html
交通方式:搭乘JR列車至備中高梁站,接著轉乘高梁市循環巴士至松山城登城口,或在特定月份的假日,搭乘路線公車至城見橋公園,再轉乘登城接駁車(相關時刻表)。由松山城登城口上山約50~60分鐘可抵達天守閣,若從ふいご峠則為20~30分鐘。
注意事項:雨天路面溼滑請小心登山。

下一篇:[島根縣] 古典風華:一畑電車大社線 出雲大社前駅(Izumo Taisha-mae Station)

留言